

园区优势

地理位置

1月26日上午,临沂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“2021经济社会发展盘点”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九场,临沂市统计局、国家统计局临沂调查队主要负责同志解读了2021年临沂经济成绩单,并回答记者提问。 发布人 刘恩田 市统计局党组书记、局长 卢中绪 国家统计局临沂调查队党组书记、队长 主持人 周晓东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,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2021年,全市各级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立足新发展阶段,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,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推动“六稳”“六保”落地,加快临沂“由大到强、由美到富、由新到精”战略性转变,全市经济运行稳中向好、进中提质,实现了“十四五”发展的良好开局。 根据市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,202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465.5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比上年增长8.7%,两年平均增长6.3%。分季度看,一季度增长18.5%,上半年增长13.5%,前三季度增长10.6%。分产业看,第一产业增加值484.1亿元,增长7.1%,两年平均增长5.4%;第二产业增加值2116.8亿元,增长9.1%,两年平均增长6.6%;第三产业增加值2864.6亿元,增长8.7%,两年平均增长6.1%。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为8.9:38.7:52.4。 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528元,增长9.1%;其中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606元、增长8%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83元、增长11.7%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.40,比上年缩小0.08。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352元、增长9.8%;其中,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367元、增长7.8%,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370元、增长13.9%。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。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0.7万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.2%。全年共组织职业技能培训16.4万人、其中创业培训2万人。 社会保障不断加强。全市城镇职工养老、失业、工伤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88.3万人、82.8万人、115.6万人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55.7万人。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80.6万人,其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达147.7万人,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达932.9万人。全市医疗保险基金收入161.2亿元,支出167.8亿元,累计结余96.6亿元。 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.74、同比改善7.4%。PM2.5、PM10、SO2、NO2、CO、臭氧浓度分别改善10.4%、8.2%、8.3%、2.9%、6.7%和5.6%;优良天数234天,优良率达64.1%、同比增加1.5个百分点。18个国家考核断面、11个省控考核断面达标率均为100%。 2021年是我们党成立100周年,是全面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和“十四五”开局之年。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发展环境,全市经济运行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,有6个方面特点: 一是经济实力更强。表现为主要经济指标均上了一个新的台阶。比如,GDP首次突破5000亿元大关、达到5465.5亿元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次突破400亿元、达到409.5亿元,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500亿元、达到1766.8亿元,人民币贷款余额首次突破8000亿元、达到8156.4亿元,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3万元、达到3.2万元,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。 二是恢复态势更稳。表现为主要指标增幅均高于预期目标、好于全国全省,跑出了临沂的“加速度”。全市GDP增幅高于年度目标2.2个百分点,其他主要经济指标也超额完成年度目标。多数指标位居全省前列,GDP增幅持续位居全省前列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、进出口总额增幅居全省第2位;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居全省第4位,人民币存贷款增加额分别居第5位和第4位。 三是运行质量更高。表现为新旧动能转换从“初见成效”向“取得突破”迈进。八大传统优势产业焕发活力,产值同比增长27.5%。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,计算机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增长66.3%,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增长38.8%,省级以上“专精特新”企业产值增长23.2%。现代服务业持续恢复,1-11月高技术服务业、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2.9%和13.5%,文体娱乐业、科研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5.4%和24.2%。 四是经济活力更好。表现为市场主体、民营经济增势较好,发展的主体持续活跃。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32.8万户、增幅居全省第1位,总量达到130.8万户;860家新纳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增长214.9%,对全市工业产值的贡献率达到38.2%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产值增长28.2%,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85.5%,民间投资增长17.2%,占全部投资的76%。 五是发展后劲更足。表现为项目持续增加、支撑持续增强。全市到位市外资金1390.3亿元、实际利用外资13.8亿美元,格力智能制造、北汽锐羚等项目加速推进。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.4%,其中,工业投资增长18%、占全部投资的40.2%,制造业投资增长26.2%,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2.7%。 六是民生保障更优。各级用于民生方面支出653.9亿元、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1.1%。就业形势稳定,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0.7万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.2%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%和11.7%,老百姓“钱袋子”更加充实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55.7万人,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80.6万人,人民群众幸福感增强。 2021年,我市扎实做好“六稳”“六保”工作,经济保持稳定发展,基本民生保障有力有效,居民收入稳定增长,消费支出全面恢复。 一是居民收入增幅位次“前移进位”。2021年,随着我市疫情防控各项政策落实落地,常态化防控效果逐步显现,经济社会发展较快,居民增收支撑力度较强,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高速增长。2021年,全体居民收入增幅比前三季度前移2个位次,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都前移1个位次,实现全年增幅位次逐步前移。 二是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。乡村振兴持续推进,社保兜底逐年发力,农民务工全面恢复,农民工资性收入得到保障,农民经营净收入稳中有进,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。2021年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比城镇居民高3.7个百分点,城乡收入比为2.4,比上年同期下降0.08。 三是消费增速保持合理区间。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效果显现,居民的收入预期、消费安全预期等趋于稳定,居民消费需求较好释放,消费增速保持合理区间。2021年,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幅位列全省第3位,比全体居民收入增幅高0.7个百分点。其中,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幅位列全省第4位,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幅位列全省第1位。 在2021年经济成绩单中,可圈可点的地方有很多,GDP无疑是最亮眼的数字之一,我想可以从5个方面来认识。 首先,这个成绩是来之不易的。尽管8.7%的增速只比全省高了0.4个百分点,但我们克服了基数的影响,顶住了疫情的冲击,经受住原材料价格高企、生产要素供应趋紧等等重重考验。全市GDP季度累计增幅持续下行,主要是受上年基数的影响。从两年平均看,一季度为5.4%,上半年为6.7%,前三季度为6.2%,全年为6.3%,稳定恢复的态势没有改变,发展强大的韧性也没有改变,能够保持这一态势实属来之不易。 第二,这个成绩意味着临沂的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。全年经济总量达到了5465.5亿元,成为全国革命老区第2个(除江西省会南昌)、全省第5个、鲁南经济圈第一个GDP超过5千亿的市。特别是2021年的经济增量达到660.2亿元,相当于2001年全年的经济总量,那时临沂经济总量还不到620亿。从另一个角度看,2021年每天创造的GDP达到15亿元左右,相当于改革开放初期全市一年的经济总量,1978年临沂一年的经济总量为15.5亿元,现在我们每天创造的生产成果就达到15亿。 第三,这个成绩意味着临沂的经济运行稳健性较好。我们回顾临沂经济总量跨台阶的历史可以看到,1999年超过500亿后,直到2005年才突破千亿元,之后又奋斗了5年、到2010年突破了2千亿,总量跨台阶的步伐开始加快。期间,尽管经济发展面临环保治理、疫情冲击等各种复杂局面,但是每4年就能增加一个新的千亿级,分别于2013年、2017年、2021年突破3千亿、4千亿和5千亿,表明了全市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在增强。 第四,这个成绩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理念。比如,创新发展方面,全市累计联合实施市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1622项,全年授权发明专利1.9万件、增长49.9%。绿色发展方面,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7.4%,优良天数占比提高1.5个百分点,经济增长“含绿量”在提升。开放发展方面,进出口总额突破1700亿元,增长51.4%,实现了高基数下的高增长。 第五,这个成绩奠定了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,但共同富裕需要共同奋斗,需要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,把“蛋糕”做大做好,才能通过合理的制度把“蛋糕”切好分好,才能稳步向共同富裕这个目标迈进。2021年临沂经济总规模的“蛋糕”已经超过5400亿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400亿元,居民收入增长9.1%、快于同期GDP,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.4、比上年缩小0.08,既为“十四五”高质量发展开了好局,也为推动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。 近年来,我市各级党委、政府围绕稳粮增产目标,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,全面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,构建高质量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,粮食生产形势稳中向好。2021年,我市粮食生产实现“三增”。 一是粮食面积稳中略增。我市各级层层压实粮食生产责任,坚决遏制耕地“非农化”、防止“非粮化”,积极落实各项补贴政策,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,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。2021年,我市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967.54万亩,比上年增0.16%,实现连续两年回升,夯实了粮食增产丰收基础。 二是稳粮增产成效明显。2021年,我市防灾减灾措施得力,田间管理、增产技术落实到位,努力克服不利天气因素影响,全年粮食单产达432.05公斤/亩,比上年增0.21%,实现稳粮增产目标。 三是粮食总产高位运行。2021年,我市粮食总产为418.02万吨,比上年增0.37%,再获丰收,标志着我市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,有能力保障“米袋子”安全,粮食“压舱石”作用稳固。